当前位置:主页 > 选调生 > 行测资料 >

2023年安徽选调生考试模拟:阅读理解(6.9)

发布时间:2022-06-09 05:49 | 安徽政道公务员 | 咨询QQ


微信群

  1.约25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是指大气中的游离氧含量突然增加。这一事件的具体原因迄今尚不得而知,但有若干种假说能加以解释,其中主流说法认为,当时破坏氧气的甲烷细菌所依赖的镍元素急剧减少,而海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氧气迅速增加,大气中的含氧量不断提升。正是这一事件使地球上矿物的成分发生了变化,也使动物在地球上有了生存可能。而在“大氧化事件”之前,地球表面虽然已出现了海洋和陆地,但是空气中依旧氧气稀薄,因此当时的地球是光秃秃的,毫无绿意。

  关于“大氧化事件”,文中没有提及:

  A对发生原因的主流解释

  B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C事件发生前的地球面貌

  D能提供佐证的岩石样本

  2.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企业和家庭的决策不仅受到可见成本的影响,也受到各种不见于会计账本,但却实实在在占用相关人力物力的隐形成本的制约。隐形成本就像暗物质一样,虽然本身很难观测,但可以通过它对相关经济活动的影响推测其大小和变动趋势。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如果政策制定者希望全面降低经济活动成本,减轻企业和家庭负担,除了在税费等可见成本方面给予优惠,降低隐形成本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成本决定决策

  B掣肘发展的“暗成本”

  C决策的关键“降低成本”

  D不可忽视的“隐形成本”

  3.回溯法律史,从法的完善来看,“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是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整个法体系看,民、商事立法最早进行了习惯考量。我国民事立法也有考量习惯的传统,《大清民律草案》等均开宗明义地阐明了习惯要素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民事立法中的制度和政策要素不断增强,习惯要素逐渐式微;当下,伴随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直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的社会习惯要素得以强调,如在规定处理民事纠纷的依据时,就直接说明“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并将习惯的内涵从《合同法》中的“交易习惯”拓展到“民事习惯”范畴。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我国民事立法中对习惯要素的重视与考量

  B习惯要素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具体体现

  C我国民事立法发展与演进的一般规律

  D习惯要素作为中西方立法来源的传统

  4.“为什么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我们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们抱怨有太多事情要做,好像永远都做不完。于是“没有时间”成了我们的口头禅。在这种背景下,“时间管理”理念应运而生。时间管理倡导的很多方法,并不是要让人们逃离现代性境遇所构筑的牢笼,而是对其加以技术性强化。时间管理原本是要教会我们更精细、更严苛地分割利用时间,由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常常不一样,有些人依然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事情永远做不完,甚至为此心力交瘁。

  对上述文段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精细化地分割和利用时间是时间管理的本质要求

  B时间管理没有完全解决人们“时间不够用”的困扰

  C对时间进行技术性强化是一种有效的时间管理办法

  D严格的时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人们的主观感受

  5.实践证明,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进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化扶持。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只有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以下最能概括上述文段所表达的“脱贫攻坚精神”内涵的是:

  A尽锐出战

  B开拓创新

  C攻坚克难

  D精准务实

  政道教育参考答案:

  1.A项,根据“其中主流说法认为,当时破坏氧气的······大气中的含氧量不断提升”可知,“对发生原因的主流解释”文段有提及,排除;

  B项,根据“正是这一事件使地球上······地球上有了生存可能”可知,“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文段有提及,排除;

  C项,根据“而在‘大氧化事件’之前,地球表面虽然已出现了海洋和陆地······毫无绿意”可知,“事件发生前的地球面貌”文段有提及,排除;

  D项,文段并未提及“岩石样本”,故“能提供佐证的岩石样本”无中生有,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2.文段首先指出企业和家庭的决策不仅受可见成本的影响,也受隐形成本的制约,接着指出隐形成本的大小和变动趋势是可以被推测的,尾句指出降低隐形成本是政策制定者实现降低经济活动成本、减轻企业和家庭负担很重要的一环。由此可知,文段为分总结构,主要围绕“隐形成本”展开论述,强调政策制定者不能忽视隐形成本,对应D项。

  A、C两项,均未包含文段的核心话题,文段论述的是“隐形成本”,而非“成本”,排除;

  B项,“暗成本”偷换概念,与文段的核心话题“隐形成本”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文段开头通过“回溯法律史”交代背景,从“法的完善”和“法体系”两个角度引出法律立法有对“习惯”的考量。紧接着通过“也”引出我国民事立法有考量习惯的传统,《大清民律草案》阐明了习惯要素的地位;接着通过两个分号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事立法中习惯要素式微;当下《民法典》立法中习惯要素得以强调,并通过“如”举例说明。故文段为并列结构,分别介绍了在清末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当下三个不同时间阶段我国民事立法对习惯要素的考量的变化,全面概括,对应A项。

  B项,《民法典》对应“当下”的阶段,表述片面,且无法体现出“习惯”对于民事立法的重要性,排除;

  C项,“发展与演进的一般规律”对应文段开头引出话题部分,非文段重点,排除;

  D项,“中西方立法”偏离文段中心,文段侧重强调我国民事立法,范围扩大,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4.A项,由“时间管理原本是要教会我们更精细、更严苛地分割利用时间”可知,文段只介绍了时间管理要教会我们的内容,并未提及其本质要求,无中生有,排除;

  B项,由“时间管理原本是······甚至为此心力交瘁”可知,表述正确,当选;

  C项,由“时间管理倡导的很多方法······而是对其加以技术性强化”可知,对时间加以技术性强化为很多时间管理方法的实质,而非一种时间管理方法,表述错误,排除;

  D项,由“时间管理原本是要教会我们更精细······甚至为此心力交瘁”可知,文段仅说明人们受到主观感受影响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并未提及时间管理对主观感受的影响,强加逻辑,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5.文段开篇便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即在于“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接下来通过“只有······才”的句式进一步说明,面对百种千样的贫困,需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故结合全文内容可知,文段对“脱贫攻坚精神”内涵的阐述,主要是围绕“精准”一词展开,对应D项。

  A、B、C三项均未与“精准”有直接关联,不符合文意,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推荐课程

2024年安徽公务员/选调生面试培训辅导班

政道教育一年上岸基地班火热报名中

最新招考

辅导资料

政道教育 | 人事考试资料网 | 政道名师 | 安徽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选调生 | 大学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师 | 遴选

政道教育 版权所有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 安徽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3 ahrsksw.net 皖ICP备18012567号-2
合肥总部: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安农大科技长廊1-6层 咨询电话:0551-62872711 / 0551-62872719 / 15256017532 / 0551-62872711
蚌埠分校:蚌埠市龙子湖区海亮广场9-106三楼(蚌埠南站正西对面) 咨询电话:15556057631
安徽财经大学咨询点:东校校内北苑7号宿舍1楼中国移动营业厅
安徽科技学院咨询点:龙字湖校区 校内中国电信营业厅
铜陵分校:铜陵市铜官区镜湖路396号一楼 咨询电话:17356576309

联系电话

  • 任老师:

    15256017532

  • 固定电话:

    0551-62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