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三支一扶 > 学习资料 >

2023年安徽三支一扶考试真题预测:定义判断(1.18)

发布时间:2023-01-17 11:13 | 安徽政道公务员 | 咨询QQ


微信群

  1.损失憎恶效应是基于对资源浪费的担心而宁愿做出不理智或者错误选择的行为。这种担心与事情本身通常并不相干,其行为也是低效无益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损失憎恶心理的是:

  A对于剩饭剩菜,老年人往往舍不得倒掉,就算子女极力反对,他们也要尽可能吃光,哪怕会吃坏身体

  B在影院看一场近期很火的电影,刚刚开始看就发现完全不对胃口,但许多人还是会坚持到散场,因为毕竟是买了票来看这部电影的

  C老同学在微信朋友圈给他的女儿拉票,尽管孩子的舞蹈跳的一般,但还是有许多同学每天坚持去点赞,否则怕伤了那位老同学的心

  D陪孩子去上钢琴培训班,老李每次都要在教室外待上两个小时,虽然不太情愿,但也有收获,毕竟孩子明年就要参加钢琴十级考试了

  2.遵循所含微粒性质的不同,化学物质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又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磷和红磷都是化合物

  B铁矿是单质

  C氯化钠是纯净物

  D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

  3.审美意象是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或者哲理的艺术形象,它是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客观的事物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内心视像。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审美意象的是:

  A鲁迅作品《祝福》中的人物“祥林嫂”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

  C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中的人物“三毛”

  D日常语句“太阳出来了,该起床了”中的“太阳”

  4.“自然后果”是一种常被运用于育儿的概念,意指行为本身会导致一个自然的后果,此结果是孩子事先未知的,但孩子可以从此自然后果的经验中,学会预期结果,控制他们之后的行为。譬如小朋友玩火烫到了之后就不会乱玩火。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不属于自然后果的是:

  A孩子吃饭时告诉他如果不好好吃饭就会饿肚子,结果孩子担心挨饿便吃完了饭

  B孩子因迟到被批评后,每晚都整理好第二天要用的物品以免临时寻找耽误时间

  C孩子因为跑太快而摔倒,家长没有马上去扶,孩子自己爬起来后不再快跑

  D孩子饭后不爱刷牙,结果有了龋齿,看完医生后坚持每天好好刷牙

  5.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故意犯罪要求共犯人知道共犯的内容及社会意义,并希望结果的发生,并且共犯人主观上要有共同犯罪意思联络,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的在犯罪,而是和他人一起共同犯罪。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案件不属于共同犯罪的是:

  A李某和杨某系夫妻,与邻居黄某因为排水问题发生纠纷,继而发生口角,黄某被李某殴打。黄某受伤倒地后杨某未实施救助,与李某快速离开了现场。经鉴定,黄某受重伤

  B周某和陈某对刘某怀恨在心,二人商议杀死刘某,于是二人非法购买了枪支,准备第二天杀死刘某。但是陈某感到害怕,于当天晚上告知刘某杀人计划,并和刘某一起到公安机关报案

  C张某和王某两人互不认识。一天深夜,张某进入一家超市偷东西时,碰到王某也在该超市偷东西,两人相视而笑。之后,张某和王某一起将偷取的东西变卖,分别获利2.2万元和1.3万元

  D谢某和丁某共谋盗窃汽车,谢某将开车所需的钥匙交给丁某。后来,谢某后悔,让丁某归还钥匙。丁某请求谢某让他配置—把钥匙之后再归还,谢某同意。随后丁某利用自己配置的钥匙盗窃了汽车

  政道教育参考答案:

  1.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基于对资源浪费的担心”、“宁愿做出不理智或者错误选择的行为”。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老年人舍不得倒掉剩饭剩菜,是担心浪费粮食,符合“基于对资源浪费的担心”,他们也要尽可能吃光,哪怕会吃坏身体,是一种错误的选择,符合“宁愿做出不理智或者错误选择的行为”,符合定义,当选;

  B项:许多人坚持看完不对胃口的电影,是担心浪费电影票钱,符合“基于对资源浪费的担心”,但坚持看完电影,不符合“宁愿做出不理智或者错误选择的行为”,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许多同学投票是为了不让老同学伤心,并不是担心浪费资源,不符合“基于对资源浪费的担心”,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陪孩子学钢琴,老李在教室外待上两个小时,不符合“基于对资源浪费的担心”、“宁愿做出不理智或者错误选择的行为”,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纯净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白磷和红磷都是由同种磷元素组成的,他们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排除;

  B项:铁矿中含有铁的多种化合物以及一些岩石、沉积物,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不是单质,排除;

  C项:氯化钠,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符合定义,当选;

  D项:冰和水虽然存在状态不同,但都是由同一物质水分子组成,所以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客观的事物相融合”、“以一定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内心视像”。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祥林嫂”是鲁迅作品《祝福》中的悲剧性人物,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符合“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客观的事物相融合”、“以一定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内心视像”,符合定义,排除;

  B项:“南山”是陶渊明诗句中的艺术形象,该句诗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生活态度,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符合“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客观的事物相融合”、“以一定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内心视像”,符合定义,排除;

  C项:“三毛”是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中一个身世凄凉、饥寒交迫、受尽欺辱、贫穷得只剩下三根头发的中国儿童形象,符合“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客观的事物相融合”、“以一定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内心视像”,符合定义,排除;

  D项:“太阳出来了,该起床了”中的“太阳”是用在日常语句中,没有体现艺术家创作作品的构思过程和艺术的表达方式,不符合“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客观的事物相融合”、“以一定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内心视像”,不符合定义,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4.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行为本身会导致一个孩子事先未知的自然的后果”、“孩子可以从此自然后果的经验中学会预期结果,控制之后的行为”。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家长告诉孩子不吃饭就会饿肚子,是家长事先告知的,孩子事先就知道该行为发生的后果,不符合“行为本身会导致一个孩子事先未知的自然的后果”,不符合定义,当选;

  B项:孩子迟到之后被批评,之后每晚都整理好第二天要用的物品避免迟到,迟到导致被批评是孩子事先不知道的,从中孩子学到了经验,并且去控制自己的行为,符合“行为本身会导致一个孩子事先未知的自然的后果”、“孩子可以从此自然后果的经验中学会预期结果,控制之后的行为”,符合定义,排除;

  C项:孩子跑太快摔倒,自己爬起来之后不再快跑,跑太快导致摔倒是孩子事先不知道的,他从中学习经验不再快跑,符合“行为本身会导致一个孩子事先未知的自然的后果”、“孩子可以从此自然后果的经验中学会预期结果,控制之后的行为”,符合定义,排除;

  D项:孩子不爱饭后刷牙引发了龋齿,之后坚持每天好好刷牙,不饭后刷牙带来龋齿这个后果是孩子事先不知道的,他从中学到了经验,每天好好刷牙控制自己的行为,符合“行为本身会导致一个孩子事先未知的自然的后果”、“孩子可以从此自然后果的经验中学会预期结果,控制之后的行为”,符合定义,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5.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要求共犯人知道共犯的内容及社会意义”、“希望结果的发生”、“共犯人主观上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的在犯罪”。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黄某被李某殴打至倒地后,身为李某妻子的杨某虽然未实施救助,但杨某本身并没有伤害邻居黄某的敌意,也无法预见丈夫会殴打黄某,并没有与丈夫共同故意犯罪,不符合“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不符合定义,当选;

  B项:周某和陈某商议杀死刘某,而且购买了枪支,说明二人的共同目的是杀死刘某,并且希望这个结果的发生,符合“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希望结果的发生”、“共犯人主观上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的在犯罪”。尽管陈某后来因害怕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但二人曾为了这场犯罪付出了实际行动购买了枪支,仍属于共同犯罪,符合定义,排除;

  C项:张某和王某虽然之前并不认识,但在偷盗过程中认识后一起将偷取的东西变卖以获利,说明二人的共同目的是偷窃东西获利,并且希望这个结果的发生,符合“要求共犯人知道共犯的内容及社会意义”、“希望结果的发生”、“共犯人主观上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的在犯罪”,符合定义,排除;

  D项:谢某和丁某共谋盗窃汽车,而且谢某将车钥匙交给了丁某,说明二人的共同目的是盗窃汽车,并且希望这个结果的发生,符合“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希望结果的发生”、“共犯人主观上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的在犯罪”。尽管谢某后来后悔了,但行动上却仍默许了丁某配置汽车钥匙,使其成功盗窃了汽车,仍属于共同犯罪,符合定义,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推荐课程

2024年安徽公务员/选调生面试培训辅导班

政道教育一年上岸基地班火热报名中

最新招考

辅导资料

政道教育 | 人事考试资料网 | 政道名师 | 安徽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事业单位 | 选调生 | 大学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师 | 遴选

政道教育 版权所有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 安徽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3 ahrsksw.net 皖ICP备18012567号-2
合肥总部: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安农大科技长廊1-6层 咨询电话:0551-62872711 / 0551-62872719 / 15256017532 / 0551-62872711
蚌埠分校:蚌埠市龙子湖区海亮广场9-106三楼(蚌埠南站正西对面) 咨询电话:15556057631
安徽财经大学咨询点:东校校内北苑7号宿舍1楼中国移动营业厅
安徽科技学院咨询点:龙字湖校区 校内中国电信营业厅
铜陵分校:铜陵市铜官区镜湖路396号一楼 咨询电话:17356576309

联系电话

  • 任老师:

    15256017532

  • 固定电话:

    0551-62872711